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進劇場後


2017.0530 端午節當日
表演者於舞台上走位試燈
攝/歪藝術


攝/歪藝術

2017.0603 演出倒數兩場
表演者暖身準備中
週六傍晚準備中,攝/鄒雅荃

To do & To be done

說到頭,大夥兒試圖經營的應該就是種⋯⋯累積和發酵吧。
在不經意沒注意下,不管是慢慢的還是快快地,長成的各種變化。
是不是太空泛我也難說清,兩件事有沒關連我也不確定——現在我總覺得表演不該是「去做」,而是「被做」(To do & To be done)⋯⋯事情應該不只是 Make it happen,而是 Let it happen,甚至是To do something so it can happen .......
一定是不易被辨認的,
一定是很難有清晰可見的形式風格象徵標記歸類什麼的。
但並不是空無一物的。或者低限的提煉才是更真實的?
(文/鄭皓)
本文轉自表演者鄭皓臉書
於雲門整排中,攝/歪藝術


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笑笑的快問快答Q&A

Q1 默默是什麼樣的作品?
A:默默是個很像在生活中,但是又扭曲變形的作品

Q2 默默夥伴的組成?
A:就是五花八門

Q3 默默 I II 和默III 的不同?
A:就是時間默默地改變了什麼呢?(氣音)

Q4 沒有看過默I 默II 看得懂默III 嗎?
A:時間默默地改變了什麼,永遠只要轉過頭就看的到喔~~(嬌)

Q5 給還沒決定來看默 III 觀眾的幾句話?
A:就是趕快進入兩廳院購票系統買票吧。(狠勁)


於雲門整排中,攝/歪藝術

王副導的快問快答Q&A

Q1 默默是什麼樣的作品?
A:默默是一個關於肢體表演的作品

Q2 默默夥伴的組成?
A:各種對彼此的興趣與緣分

Q3 默默 I  II  和默III 的不同?
A:默1.2.3 的人都不太同

Q4 沒有看過默I 默II 看得懂默III 嗎?
A:哈利波特前面幾集沒看直接看7 也還是會找到其中的樂趣的吧
打開自己就會找到各種懂


Q5 給還沒決定來看默 III 觀眾的幾句話?
A:你來你來你來來來嘛
於雲門排練場上,攝/歪藝術

【影像日記】 2017.05.22




錄像創作:唐健哲
---------------



一個人,倒在路邊,從頭到尾不動。一支麥克風,一個擴音器。
素蓮先進。其他人慢慢加入。(健哲設定) 慢慢聚合,排隊,跟隨。 傾倒。立即爬起。聚集,拉手。孝慈去麥克風,推推。 混亂,接到歆雁小姑姑,在陽台、在廚房、在浴室。 混亂,忘記給了什麼指令, 最後end up在客廳,聚集,胖貓貓。 然後他們一起笑了。 一個一個慢慢離開。 指令 在雲門排練場 彥芳




#5
素蓮走進去,隨著音樂開始跳舞,然後大家慢慢走進去,那個臨場感馬上把我吸進去。
在我還沒有回過神來的時候,我已經開始給指令了。這樣,那樣。
拍完第一次,表演者才跟我說,本來他們有講好順序的,我亂入了。
雖然感到抱歉,但是鏡頭抓住了表演者們試著反應指令的當下,非常好看。
這就想起了默I,那個身體在聽覺和直覺的邊緣中嘗試著生存,
抓住什麼的那種真實的生命力。

如何設定一個既充滿活力又當下,但同時能夠精確處理混亂的結構?
如何讓表演者自自然然地走進去一個對的狀態裡,而後無論做什麼都對?
根本上的去抓準了如何調節表演者的覺察,不去花力氣抓準動作。
不是所有作品都耐得住精雕細琢;
有些作品一經精雕細琢馬上就走了調。
看完影像更覺得編舞或是導演應該考慮的精準,是抓住所有作品和自己應該有的距離。
知道自己應該怎麼排練一個作品,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哪裡?
 (文/余彥芳)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默 I 製作人的快問快答

Q1 默默是什麼樣的作品?
A:一個用身體去展現人與人,人與群體和社會的關係,一個真實有溫度的作品。

Q2 默默夥伴的組成?
A:一組奇珍異獸

Q3 默默 I  II  和默III 的不同?
A:人不太一樣、地點不一樣,形式結構都不一樣
默III的默默已經不是當年的默默


Q4 沒有看過默I 默II 看得懂默III 嗎?
A:就是看個作品,去感覺,比懂不懂重要

Q5 給還沒決定來看默 III 觀眾的幾句話?
A:天下沒有非看不可的演出,但默III不看,下回可能又要等四年了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默默回家路

上飛機前去雲門看了余彥芳「默默」的整排,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描述心裡的感受。
行路難,回家更難。
我跟彥芳相識於柏林,若說為什麼我「咻」一下子回台灣了,大概也就是隨著媽祖走的那段路,我們在橋上看著被暴雨打散的滿河布袋蓮,彥芳轉頭對我說「欸,你就回來吧!」,
然後就開始了我「失敗」的返鄉之路。
返鄉為什麼如此困難,不是因為在柏林的這些年,而是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已經被迫離鄉,即便我背得出黑龍江沿岸的礦產分布,我不知道半屏山的土其實不是被神仙吃掉的,是台泥。
近來我純粹好奇媽媽每天刷手機會不會有資訊焦慮症,畢竟智能手機對他們來說還是很新的東西;而我從小就跟著網路長大,半夜不睡覺上BBS,臉書只是我青少年時期的延伸。媽媽說:「不會阿,你怎麼那麼問?」停頓了幾秒,似乎是要找到一個適合的描述方式「你每天怎麼有辦法有那麼多貼文?」又頓了幾秒「我的意思是,這關我什麼事?」「你不會覺得每個人把自己做好就好了嗎?貼那麼多有用嗎?」她是世界上最溫和、最不與人爭的媽媽,但是似乎對於我老是在貼跟台灣有關或政治有關的事感到不贊同,確切來說我讀到的是一絲鄙夷。這麼多年來,她也只說過這一次。
「白色恐怖的受害者是有階層的。」有一天爸爸這麼跟我說:「阮兜是作穡的,農民不識字兼沒衛生,哪會可能會抓到家裡來?」所以爸爸跟我說,他的記憶中沒有白色恐怖這一塊。
戒嚴的遺毒就「默默」種在媽媽叫我閒事莫管爸爸說留這一批房子幹什麼那麼破還不如拆掉。而他們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人。
回家的路就這樣被比人高的荒煙漫草掩蓋起來了,從北藝大給我們的教育到我們待過的那些歐洲城市,都一再的讓我們偏移回家的航道。神女也來誘惑,波賽冬勃然大怒,海相艱險。在慣常複製西方作法,不加思索直接移植的表演藝術界,我很佩服也很高興彥芳默默開始了「默默計畫」並且持續了這些年,她正走在她歸家的路上,前頭是看不到路的。憑這麼點蛛絲馬跡、直覺和勇敢撥開草就上路,我必須說前路還很長。
請幫我去看看彥芳的「默默計畫」吧!然後看完之後好好地跟她討論或交流。回家之路還缺幾片拼圖,需要你們的幫忙,但她已經動身了,無論如何是不會阻撓她前進的。作為劇場人、劇場觀眾我們不能只是吃「好吃」的東西,而是可以開始思考「吃」的東西從「哪裡來」。

(文/溫思妮)
本文轉自溫思妮臉書


於雲門整排中,攝/歪藝術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默默中的默默

喜歡下午的陽光灑在這群表演者身上的樣子,很美
像是默默的樣子,再沉重的主題都有它輕柔的光
但更美的是,看到這群真性情的人們

於雲門拍攝宣傳片短走中,攝/歪藝術


默默地觀察默默以一個舞蹈製作走到 2017 來到默 III
這麼難消化常常不知道在說什麼的主題,但大家還是努力一起嚼進去
那麼理想化,難以達成的工作模式,大家還是試了又試,想辦法磨進去

明白在台灣,作品的成形很多時候,最後只是為了對這個市場交代
即便它是小眾的,甚至是網路同溫層中獨佔的
但票房、補助和市場機制等,這些都不足以評斷一個作品的好壞

一個好的藝術作品需要有溫度,和其細節
作為一個觀察者,看見每一位參與默默的人默默又明顯地改變著
經過許久的肢體訓練、默契培養
還有更多對於公眾事務的對話,以及思考上的衝撞

最終,每個人找到自己最適合與舒服的位置
能夠擁有溫度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因為人
這群人的好默契在排練場上,即時的即興都成了一幅作品
默默即便走向舞台都不是終點
必將屬於這個世代

我等妳開口很久了

時間其實什麼都改變了
  
如果沒有改變,也看不到時間
  
         混沌、複雜、無機、有機、生命、意識、微不足道的喜怒哀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支奇異的雙人舞《邊境之二-境》,在那塊劇場黑盒子裡的綠草皮上,我以為那是伊甸園裡的亞當同夏娃。
彥芳不記得的,其實我還在讀研究所時,就被介紹碰過面了。當時她還在德國劇院跳舞,回台時曉玫老師邀她跟我們聊聊天。聊什麼也不大記得,大致就是些旅外經驗。可能在另一堂課,有學弟妹問她怎麼即興,她說靈感是不會用完的,當下眼裡看到什麼都能成為素材,比如窗外的關渡平原和山景的線條,身體(還可以用不同的部分)去描摹它,就可以成舞。
兩三年後,她回台灣打拚,我退伍開始跟書毅工作,她來帶了一陣子課。那時還不是現在我們稱為YFT Yen-Fang Technic的晃晃技巧,而是真的一些很失重釋放忽而飛天忽而滾地的技巧課。我知道我很多東西都還拿不到,外型勉強但方法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默默一的時候,我甚至沒有看到。還記得好像有點失落的。
下一個編舞計畫,我記得那個幽暗的畫面,一個人花了20-30分鐘,從極微小的顫動,到抖動、到震動。好驚嘆。
隨後默默繼續滾動,因為台北詩歌節要做一個以數學入詩的詩人曹開,我獲邀去聊聊數學,才牽起了線。
記得兩個月後阿芳邀我加入默默時,我的語無倫次——「我等妳開口很久了」之類的,是到現在想起來都還會羞赧到臉紅的那種,你以為你是誰啊。
就這樣開始了,我想自己在默默地改變——可是在這一兩年間,又是很急遽地
—— To be Continued
(文/鄭皓)
本文轉自表演者鄭皓臉書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關於默默計畫 2017

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默默計畫2017
默默死 默默生 默默一日

洗衣三天一次、倒垃圾五天一次
牙膏一個月一條、牙刷三個月一支
21天改掉或養成一個習慣
12個禮拜痊癒一場流感
下定決心,視情況可能在0.3秒至三年之間                                   
血液凝固在室溫下,正常值約28分鐘
徹底厭倦一個人大概,七年
一個家用一輩子維持
一個上午就拆掉一棟房子
一朵花,同時盛開與枯萎

時間                   
究竟沉默地改變了什麼

編舞家余彥芳 X 演員 X 舞者 X文本編劇詹傑X跨領域設計團隊共同創作

已經來到三歲的《默默計劃》,出生於二0一三年,當時由數家關廠失業勞工組成的「全國關廠工人連線」,一系列抗爭活動來到了頂點。當那些倉皇迷茫、流離失所的工人,群聚在行政院勞委會前絕食抗議,乏人聞問地度過煎熬一週後,輿論指向了遲遲沒有露面的勞委會主委潘世偉。面對社會和媒體的質問,稱其冷血無情時,潘世偉這樣回答──「有啊,我都有默默關心……」當晚,我在臉書轉貼這則新聞,並在動態上寫下:我要做一支舞,叫做默默。

這是默默計畫起始,讓我群聚了來自舞蹈、戲劇、影像、燈光、音樂、舞台設計等各領域藝術家,跨界合作或者吵架、吃合菜、集資合購電影套票,開啓一個長期創作空間,回望台灣當代社會議題,希望可以很紮實地,踩踏在承載我們一生的土地上。為此,我們出發尋找默默的身體語彙,在舞蹈與戲劇光譜交會之處,輕盈出入島嶼歷史與私人生命體驗,試著溫柔轉譯,時間的眾聲喧嘩。
                                              
                                                                                                   ── 編舞家 余彥芳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影像日記】 2017.05.19


錄像創作:唐健哲
地點:雲門排練場
---------------

默默與時間

些人是天氣晴朗的一等三角點,可以同時容納台灣海峽和太平洋,
配備望遠鏡,能把最深遠又晦暗不明的細節帶回跟前。
有些人的音樂笨重遲鈍,有些人的靈動能一眼入魂。

  
有些人認同理想,但能不能被落實,卻覺得與自己無關,只隱晦的鬼打牆一樣重複,
對,我認同你說的理想但是,但是。
有些人字斟句酌地記得,有些人無所謂遺忘,有些人同時活在兩個世界裡,努力維持呼吸。

  
時間究竟沉默地改變了什麼,才使人搖搖欲墜。
或許說到底唯一不變的是時間,所以才能改變時間以外的所有東西。
人在時間裡用身體堆疊或抹消自己,在因果裡製造和罔顧因果。
把時間擬人化,產生主動性,這是一種語言上的抒情,顯示人在面對自己無法透澈掌握的事物上,有多無能,就有多容易把理解的可能賦權在一個比人更大的、不可抗力的事物上。

 
譬如命,譬如時間。

藝術不是生活必需品,那又有什麼理由要花四年來做一個藝術作品?關廠工人18年奮鬥,是為了基本權益,默默只花四年並沒有特別了不起,遑論「藝術作品」也不是什麼基本權益。對改變有興趣的,多是活在邊界上的人,見過邊緣荒涼的傷景和無始無明。當時間慢慢剝裸出人的處境,默默或許四年來都用身體在問:我們該怎麼看待自己賴以維生的事物是如此不切實際,又要怎麼看待自己其實理智上再反對,也放不下這種不切實際。然後它們還很美。
 
如果在漫長的、連綿但細碎的生活裡,不知道自己是被什麼東西改變,不知道怎麼被改變的,卸責給時間有時反而讓人能更清楚,情感在其中掙扎的形狀。人在裡頭挑揀記憶三三兩兩對照,就產生新的自己。不一定有固體的東西等在終點,也只能用盡身體去領受。
 
近水樓台默默這幾年做的事跳的舞,對我來說很像這樣的東西。像一種血肉模糊的透澈,然後它們還很美。

(文/廖于)



於雲門整排中,攝/歪藝術

表演中的語言

表演中語言使用之必要?或非必要?
-
一直以來習慣只使用身體說
身體抽象、詩意、不那麼能夠被輕易解釋
但也相對容易讓正在說的人有個曖昧的. . .退路?
.
但是語言
一個相對普遍能夠被讀(擷)取的符號形式之一
直直接接的輕觸了某些. . .議題?
.
不見得是重重的拾起了哪個面向深深地談
或許更多的是用一種隱晦的、幽微的、默默的方式
疑似如同住在這座島上的人的某種習性一般
眾多的輕輕淺淺悠悠組織了生活
一種明明包覆欲爆仍舊悶著的
討論著
這些曾經
三年 九年 三十年 六十八年 一百二十二年. . .
.
不過依然沒有遺棄身體
身體
溫柔且有 力的
讓時間經過身體
從身體看到時間
時間
沉默地
改變

什麼
———————————————寫於默默計畫2017.05.19整排完後。
(文/王甯)
本文轉自排練助理王甯臉書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演出、製作團隊


編舞/導演:余彥芳│創作助理/文字紀錄:王 甯│文本創作:詹 傑

演  出:田孝慈、李銘宸、吳立翔、林素蓮、曾歆雁、鄭 皓(依筆畫排序)

舞臺監督:鄒雅荃│空間規劃:陳佳慧│燈光設計:劉柏欣(小四) 

作曲/聲音設計:黃思農│造型設計:姜睿明│造型設計協力:陳冠伶

計畫攝影:陳藝堂│錄像創作:唐健哲│平面設計/文案:李銘宸

藝術總監:鴻 鴻│製作顧問:孫 平│製作暨宣傳:黑眼睛跨劇團

默默計畫系列作品以共同創作形式進行



指導單位:文化部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黑眼睛跨劇團
特別感謝:羅曼菲舞蹈獎助金
《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默默計畫2017》在「雲門創計畫 」獎助下創作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表演中的氣場

我越來越覺得,從來就不可能,有想像自己氣場很大,這種事情⋯⋯
若你不是苦練了一些什麼,哪來的什麼氣場。
看過舞者們怎麼工作,使我感覺到,我們身體使用得相對少太多了。當然演員在排練場,有不同於舞者的關注與首要任務,但我們不是常看到國外的什麼什麼有名的訓練,都動到一個不行,或是為何國外的演員,可以跳舞可以演戲還一邊拉小提琴⋯要練啊!要苦練啊!要聰明又努力啊!我常提醒自己,真的不要懶惰。
常常覺得一定不是我做不到,那就是練不夠?或是被什麼奇怪的哪來的寫實框架綁手綁腳?
空間與動能到底在哪裡呢?同樣都是身體,從站在那裡呼吸,就有氣場的差別。
啊,
表演者沒有結尾的思辨與無止盡的實踐之路。
今天下午,《默默》在雲門排練場,窗戶的光線好美,田孝慈和吳立翔好美,黃思農的音樂好美。只有正在做的時候,才能暫時忘卻自己哪裡不足的焦慮吧。只有看見美的事物,才能安心的和現下的自己和平相處吧。

(文/曾歆雁)
本文轉自表演者曾歆雁臉書粉絲頁

於雲門整排中,攝/歪藝術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演員身體的默默

這是2014年3月4日的照片。蜘蛛式失敗的偶。
身體探索者部隊工作於於寶藏巖山城排練場,照片來源/曾歆雁


彥芳在寶藏巖駐村,也是《默默》出生的那個時候。吳福來號召了幾個演員好朋友,成立了小小的身體探索者部隊,每個星期一早上跟著彥芳學習她的絕活。
當演員,我的身體有一點幼功(小時候學舞六年左右),協調記動作啊都還能上手,所以遇到戲劇中要小舞蹈一番,對我來說不是很難。
上彥芳的課,她講了半年的「皮膚醒來」「放鬆肌肉」「骨頭漂浮」以後(當然她是用英文講,有時覺得根本在上英文課⋯),讓我的身體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他們本來就在那裡,我卻沒有發現,原來可以這樣使用我的身體。
同年,我加入了《默默》的創作。
怎麼從衣櫃滑下來啦,田孝慈為什麼可以這麼輕鬆的滑啦,啊我在幹嘛啦⋯⋯這是在一起創作《遺棄之時》我內心有的os 。大概許多演員會有這樣的經驗吧。動作設計們來到排練場,即興發揮做個一組動作,演員們大概要coach 兩個時段後,才會比較像一回事。術業有專攻啊,舞者的排練行程,簡單來說就是從早跳到晚,和自己的身體用窒息式友誼來相處。
所以我的第一步,至少要增加肌肉量,什麼叫作turn out,我完全感覺不到大腿內側有肌肉這種東西,turn 個鬼out,平板撐不到兩分鐘,哪來的什麼核心,還用核心移動咧,謀摳林。大概又過了半年,我開始追逐更細緻的肌肉使用,有一個數學系的舞者男友,在一旁叨叨唸細節細節,很有幫助啦。然後不要臉的去驫上芭蕾課,哈哈哈哈。
幸好有努力這一遭,讓排練《默默》的時候,有更豐富的純身體表現,不用在那邊演的好像很有狀態的動來動去。在即興之海裡,感覺有一顆小浮木。
表演與舞蹈融合在《默默》裡,可以寫論文了吧⋯⋯下次再聊這個。
(文/曾歆雁)
本文轉自表演者曾歆雁臉書粉絲頁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默默夥伴─田孝慈

彥芳和孝慈 在2011年下一個編舞計畫 I 相識,但大概是女性編舞者總多了一分相知相惜,彥芳的邀請孝慈很快就答應了,成為了默默計畫的元老之一。看似溫柔氣質的她,其實排練場上也是鬼靈精怪,但據說私底下又有暗黑女王的編舞者稱號,才華多變的孝慈總是給予彥芳支持和陪伴,是默默重要的夥伴。
 
關於默默計畫:
我們都在夜裡不知道什麼時候第一道曙光會來臨,在那之前,我們總是無聲無息無影無形。
                     by 田孝慈
 

田孝慈小檔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畢,現為自由藝術工作者,從事創作與表演。
2015年作品《洞》榮獲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提名,2016新版獲文化部邀演,即將於2017外亞維儂藝術節法國編舞中心CDC演出。2016年獲「文化部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畫」資助,於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CitéInternationale des Arts)駐村創作,同年獲西澳Steamwork Foundation與國藝會國際交流補助,赴西澳柏斯參與Sally Richardson主導之跨國計畫。
與世紀當代舞團、周先生與舞者們長期合作,演出前者《婚禮‧春之祭》、《蒼穹下》(兩廳院1+1雙舞作),後者《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兩廳院1+1雙舞作)、《1875》、《2012重演-在記得以前》等,亦與獨立編舞家賴翠霜、林祐如、余彥芳、陳維寧等合作。
2008年起於國內外諸多平台發表個人創作,如台北藝術節《 》、新人新視野《凝滯》、《路》、《旅人》,「下一個編舞計畫」、世紀當代舞團驅動城市系列、墨爾本Dance Massive舞蹈藝術節與ADF美國舞蹈節等。2014年開始為劇團擔任肢體動作設計,曾與差事劇團、風格涉、好野工作室與耳邊風工作室合作。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默默夥伴-李銘宸

江湖上走跳名號─奶爸
在這團隊中,每一個人都是身兼數職的狠角色
同時具有導演、表演者
、設計等多重身份的李銘宸,就像是一台強大machine
能夠不斷吸收能量,吐出能量,一吸一吐間
成為近年台灣小劇場獨樹一格最受矚目的新生代導演
但誰都想到奶爸也可以作為一名舞者吧?
 



 
李銘宸小檔案
新北永和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主修導演。劇場創作,演出。於2009年起以風格涉(社)名創作與發表演出。自2013年起參與默默計畫workshop工作,近期參與演出:台北詩歌節《背著你跳舞》、台北美術館「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余政達作品〈我不想Hold住全場,但這是工作〉──改編自與林育淳的訪談、草草戲劇節off《女孩》、外亞維儂藝術節-在劇場《再見吧!!兔子》等。
 
#兩廳院售票 https://goo.gl/r3ZzRR
#攝影陳藝堂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默默夥伴-王甯

和彥芳的緣分應該是開始於周先生的作品《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
當年,和許多周先生的舞者們一起來看 默 I 的階段發表
大概是在此時,迷上彥芳的作品?
後來在彥芳與蘇安莉老師的作品《愛情如是繼續》擔任排練助理
因為聰慧靈敏,成為兩位編舞者的第三雙眼睛,因而還被戲稱為王導
因此,彥芳再次邀請王甯擔任默默計畫的排練助理
成為彥芳在排練場裡最重要的助手
不論是協助記錄、觀察,甚至給筆記,和要大家「動起來」的力道可是不輸編舞家~

2015年加入默默計畫開始跟著大家跳舞到現在的王甯,是位不可獲缺的重要人物





王甯小檔案
自由藝術工作者。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文化研究與評論組。

演出作品:
周先生與舞者們兩廳院「1+1雙舞作」《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2013-2014舞蹈旅行計畫《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古舞團《沙度》;田孝慈《洞》;北藝大研究生畢業製作簡紫婷《迷途樂園》、林俊余《歧路》等。

創作作品:
2013 & 2015世紀當代舞團「孵夢劇場」《The Relativity》、《待著的地方》;2017阮劇團草草戲劇節「草草OFF」《All The World Is. .》等。

排練助理:
世紀當代舞團《蒼穹下》;古舞團《愛情如是繼續》;默默計畫《遺棄之時》、《日常生活》、《時間沈默地改變了什麼—默默計畫2017》。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默默夥伴-吳立翔

福來吳  
在 2014年,同歆雁一起受邀來看默默I 的彩排從此與余彥芳和默默結下不解之緣~

大概是好奇余彥芳怎麼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就將李銘宸的身體練的有模有樣?
默 I 結束後,彥芳
成立了身體探索部隊,開放給對肢體訓練有興趣的表演者
FLY 號召了一群戲劇圈友人,
跟著彥芳開始了一周一次維持一年多的身體訓練

立翔是位認真的班長,鍛鍊自己的身體不馬虎

最後,彥芳決定邀請 FLY WU 加入默默計畫
成為默默裡的第二位男性戲劇人




 
 
吳立翔小檔案
2017 進港郎製作《夢遺 Remix》
2016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百年孤寂》
2016 楊景翔演劇團《瞎拼,幹》
2015 進港郎製作《夢遺》
2015 黑眼睛跨劇團 x 余彥芳《默默 2》
2015 小事製作《Mi Casa Tu Casa》
2015 三缺一劇團 x 陶維均《二手》
2015 寶藏巖國際燈節《窗與牆》
2015 在劇場《最高的地方》
2014 風格涉《擺爛》《戀曲2010》
2013 一直社《本能》
2013 風格涉《Dear All》《Rest in Peace》
2012 風格涉《不萬能的喜劇》
2012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
2010 EX:亞洲劇團《沒日沒夜》
2010 動見体《戰》
2009 創作社《掰啦女孩》
2008 一直社《Q:陶維均》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默默夥伴─曾歆雁

應該是在2013年奶爸的作品 RIP 中和歆雁認識,
而在 2014年和 FLY以及另一位演員少瑜一同來看默默I 的彩排,
此後,不間斷地參與彥芳發起給演員肢體課的「身體探索部隊」。

從小學過舞的歆雁,在戲劇表現上肢體就是多了一些靈活,
私底下也總是活靈活現停不下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彥芳同時邀請歆雁和 FLY加入默默計畫。
正式開始了她一邊跳舞、一邊演戲一邊教書的生活~~


曾歆雁小檔案
2017 四把椅子劇團《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
總策劃名峰情人 X Banana Hostel ,浸潤劇場
《Good Night & Good Morning》。
2016 台北劇場實驗室 《女子比屈歌舞秀》。
全民健保不給付 陳昱君 《身體的海離散》
名峰情人X Banana Hostel
《Good night & Good morning》擔任 總招組 及 演員
創作社 《四情旅店》之李銘宸客房服務。
莎妹劇團,台南藝術節《百年孤寂》飾演美美。
好野工作室 《無感傷痛》。
默默工作坊 草草藝術節,回桃看宇宙藝術節
《日常生活》舞者演員。
三缺一劇團《動物轉化01》示範演出 特邀演員。

#兩廳院售票 https://goo.gl/6luO6I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默默夥伴-鄭皓

平常看似酷酷的阿皓,其實內心溫暖有個性,總是默默觀察身邊事物提出討論與建議。
原本是攻讀讀數學的他,在就學期間接觸到舞蹈,愛上表演
大學畢業後考入北藝舞創所,開始系統學習,但滿腦數理邏輯的他不因此滿足
樂於嘗試任何可以動身體的機會,從一開始跟著女朋友一起來上彥芳的身體工作坊
越跟越喜愛上彥芳工作肢體的方式,發現有許多對放鬆和打開身體的幫助
不知不覺間就加入了默默一起默默跳到現在

鄭皓小檔案
2012加入驫舞劇場,演出《速度》、《裝死》(兩廳院1+1雙舞作),共同編演《男人與狗》等;同年加入周先生與舞者,演出《重演-在記得以前》、《舞蹈旅行-1875》等。除黑盒、鏡框,也常於環境劇場、戶外演出,參演過許多類戲劇、展覽的舞蹈作品。
近期演出余彥芳《默默計畫》工作呈現、《日常生活》,比利時尼德劇團《兩個錯誤間的時光》台北版,Xavier Le Roy《Retrospective 2016 台北雙年展》,林文中舞團《流變》,野草舞蹈聚落《六出》、《我們選擇的告別》(2015版)等。演出地點含括台灣、香港、澳門、北京、上海、廣州、紐約、北卡、多倫多、都柏林。
2016獲文化部藝術新秀獎助,於臺北藝穗節發表獨舞《落後巔峰》,2017於阮劇團草草戲劇節發表獨舞小品《如果在草原,一個羅林史東》;獲選為2017兩廳院短期駐館藝術家;曾任狂想劇場《解 Undo》,1911劇團《大魔術師》、《特斯拉科學之夢》,洪千涵《群盲》動作設計。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默默夥伴-林素蓮

肢體帶有一些些街頭元素的素蓮,看起來酷酷的 但其實有點吵 很歡樂
近年來也相當積極創作
是默默III 最後一位加入的表演者
雖然之前沒有看過 默I 默II  也不知道默默在做什麼
但表示很有興趣,且立馬爽快地接受了與彥芳一起工作的邀請
排練初期,除了必須快速和大家培養肢體默契外,
還需要努力消化默默已有的思考,和動不完的腦筋


林素蓮小檔案
2017 創作 跳舞
2016 創作 跳舞
2015 創作 跳舞
2014 創作 跳舞
2013 創作 跳舞 
(尊重本人意願,顯示的結果)